攻克脑病,中医思维何以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攻克脑病,中医思维何以能?

2024-08-27 17: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高颖(左四)正在门诊示范带教

大脑,被中医誉为“元神之府”,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在中医内科学科建设中,中医脑病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脑科学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全球科学界对脑科学的聚焦为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

探索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奥秘,护航患者的生命中枢,努力攻克脑病难题,一直是岐黄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高颖及其团队的求索目标。

“中医脑病学是较早在中医内科学基础上分化而来的、以中医原创思维为指导的三级学科。”高颖认为,天人相应、形神一体、三因制宜等中医思维是中医脑病学传承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临床、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中医思维引领着中医脑病研究和学科建设更上台阶。

中医思维指导临床 “病证结合”守护生命中枢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脑病学专家王永炎的学生,高颖在求学时就深刻体会到老师对于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视。

“在临床中要重视‘象’思维的培养,遵循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的辨证思维方式,要善于运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整体观等。”在深入临床的过程中,高颖每每接触到脑病领域的罕见病、疑难病、危重病时,都会想起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

“中医思维让我以不变应万变。”高颖表示,脑系疾病往往临床表现各异、病因病机复杂、病情变化多样,诊断治疗的毫厘差错,就可能攸关生死。因此紧紧扣住中医思维,用心诊察感悟,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在临床中,她格外重视患者的证候变化并善于总结规律。

曾经,高颖收治过一名患有多发性硬化的女性。这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疾病,已成为我国青壮年非外伤性神经致残的首要病因。这位患者入院时已半身瘫痪,经激素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患者的治疗难点,高颖牢牢把握患者的证候特征,经过辨证,制定出一个系统的中药治疗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可以独立行走,生活也能自理。在随访的3年中,患者未见复发。

还有一次,高颖收治了一位中风偏瘫的中年男性患者,在外院诊治10天,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活血化瘀的中药等治疗,均难以控制病情进展。入院后,高颖了解到患者有过度劳累的诱因,并且发病时血压不高,手足微微汗出。高颖查房后组织医生进行了讨论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和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认为该患者主要是正气不足,遂改用大补元气的中药治疗。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出院时已能行走。

在中风病领域,她运用“形神一体”理论探索中风病全周期防治思路,提出中风病全周期“形神兼顾”的基本防治原则,强调预防“外以动形、内以静神”,急性期“察神以治形”,恢复期“调神以御形”的防治思路,并融入临床实践,改善了患者预后、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医思维在脑病领域的运用,深刻表明了中医原创思维的优势与特色对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内容、提高临床疗效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高颖说。

中医思维启发科研 “我主人随”探索脑病学魅力

“中医药科研要坚持创新自强,要‘我主人随’,自立、自强、自新。要铭记中医药学的原象思维,认真启动学科建设的原创性,深刻吸取既往过度西化的教训,兼容并蓄,实现‘我主人随’。”高颖记得,老师王永炎在《重始源,守正创新奋力中医中药学科建设》一文中曾经这样阐述中医思维对于中医药科研的重要意义。

在高颖的中医道路上,中医思维也成为指引科研之路的明灯。在临床中,高颖非常关注患者的证候。比如,同样是偏头痛的患者,有人表现出时轻时重、容易疲乏的特点,有人表现出头部胀痛而兼有心烦易怒、目赤口苦,这是因为气血亏虚与肝阳上亢所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再比如,中风的患者在不同的阶段证候也不尽相同。

“证候不仅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它的准确性也是影响辨证论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推进证候规范化,成为高颖团队努力的方向。

高颖带领团队积极推进中医标准化工作,在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借鉴计量医学、诊断性试验、心理测量学等方法,将中医专家经验共识与数据挖掘方法有机结合,研制出具有中医内涵的新一代中风病证候诊断与评价标准,制定的《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已在行业内试行,用于临床研究并指导辨证用药。

此外,高颖团队还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开展了中风病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规范化研究与评价、中风病社区适宜康复技术的转化研究等,建立了以病证结合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案的优化与评价方法,形成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的技术规范及指南实施的评价方法。以推进中医真实世界研究为目的,建立了结构化的具有中西医内涵的中风病中医药注册登记平台,并在临床研究基地和脑病专科推广应用。

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医脑病学科的研究能力,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成立,高颖担任院长。研究院整合大学与附属医院的优势资源,发挥中医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中医药在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疗效。同时建立起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枢纽,构筑中医学与转化医学研究的创新平台,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中医脑病研究院的成立表明,中医学开始聚焦脑重大疾病防治,从此踏上中医脑病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征程。近年来,团队主要针对中医药优势病种及疑难病优势环节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获得高质量临床证据;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中医专科医疗大数据平台;构建体制化、机制化的中医基础转化以及成果转化推广体系等。”高颖说。

中医思维培育后学 “遵循规律”让学科人才生生不息

“学科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两个人,要让更多的年轻大夫成长起来。中医人才的培养,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高颖十分注重对学生们中医思维的培养。

高颖的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执行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常静玲也深受老师和前辈们的中医思维影响。

常静玲说:“在跟诊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老师的诊治经验、遣方用药的思路,通过参名师、悟妙道、早临床、反复临床,才能逐步领悟到临症背后的中医辨证思路、内科诊治思维及其理论内涵,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一个‘悟’字。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过程,是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不断建立中医自信的过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副研究员赖新星在跟随高颖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中医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在高颖的支持下,他在硕博连读期间被派往美国塔夫茨医学中心学习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博士毕业后又前往清华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探索人工智能、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脑病的交叉创新。

“跨学科研究往往会带来思维的激烈碰撞,同时也充满艰辛与挑战。但研究的根本是坚持中医思维。”赖新星回忆,2014年初,在自己即将出国学习之际,老师高颖对自己叮嘱了三句话,一不能忘本,二要善假于物,三要可持续。

“当时我还未能完全理解,后来逐渐领悟到其中的深意。不能忘本是指勿忘中医之根本,即中医原创思维;善假于物是指充分借用现代科技前沿技术,挖掘中医药这座伟大宝库;可持续则提醒我不要着眼于‘短平快’之类的研究成果,而是要锤炼真本领、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赖新星表示,因此,自己谨守中医思维,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为切入点,利用人工智能、网络药理学、多组学等技术,积极探索中风病关键证候与代表方药的复杂生物网络机制,取得了一些科研进步。

“在中医脑病学乃至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建设中,需要培养出能够将中医理论知识的基本功与中医经典的临证权变有机结合起来的优秀人才。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又要坚持随时随地弘扬中医药学的优势特色,走出一条传承创新之路。”高颖说。(本报记者


高颖(左四)正在门诊示范带教。 荆生龙摄

大脑,被中医誉为“元神之府”,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在中医内科学科建设中,中医脑病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脑科学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全球科学界对脑科学的聚焦为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

探索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奥秘,护航患者的生命中枢,努力攻克脑病难题,一直是岐黄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高颖及其团队的求索目标。

“中医脑病学是较早在中医内科学基础上分化而来的、以中医原创思维为指导的三级学科。”高颖认为,天人相应、形神一体、三因制宜等中医思维是中医脑病学传承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临床、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中医思维引领着中医脑病研究和学科建设更上台阶。

中医思维指导临床

“病证结合”守护生命中枢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脑病学专家王永炎的学生,高颖在求学时就深刻体会到老师对于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视。

“在临床中要重视‘象’思维的培养,遵循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的辨证思维方式,要善于运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整体观等。”在深入临床的过程中,高颖每每接触到脑病领域的罕见病、疑难病、危重病时,都会想起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

“中医思维让我以不变应万变。”高颖表示,脑系疾病往往临床表现各异、病因病机复杂、病情变化多样,诊断治疗的毫厘差错,就可能攸关生死。因此紧紧扣住中医思维,用心诊察感悟,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在临床中,她格外重视患者的证候变化并善于总结规律。

曾经,高颖收治过一名患有多发性硬化的女性。这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疾病,已成为我国青壮年非外伤性神经致残的首要病因。这位患者入院时已半身瘫痪,经激素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患者的治疗难点,高颖牢牢把握患者的证候特征,经过辨证,制定出一个系统的中药治疗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可以独立行走,生活也能自理。在随访的3年中,患者未见复发。

还有一次,高颖收治了一位中风偏瘫的中年男性患者,在外院诊治10天,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活血化瘀的中药等治疗,均难以控制病情进展。入院后,高颖了解到患者有过度劳累的诱因,并且发病时血压不高,手足微微汗出。高颖查房后组织医生进行了讨论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和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认为该患者主要是正气不足,遂改用大补元气的中药治疗。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出院时已能行走。

在中风病领域,她运用“形神一体”理论探索中风病全周期防治思路,提出中风病全周期“形神兼顾”的基本防治原则,强调预防“外以动形、内以静神”,急性期“察神以治形”,恢复期“调神以御形”的防治思路,并融入临床实践,改善了患者预后、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医思维在脑病领域的运用,深刻表明了中医原创思维的优势与特色对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内容、提高临床疗效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高颖说。

中医思维启发科研

“我主人随”探索脑病学魅力

“中医药科研要坚持创新自强,要‘我主人随’,自立、自强、自新。要铭记中医药学的原象思维,认真启动学科建设的原创性,深刻吸取既往过度西化的教训,兼容并蓄,实现‘我主人随’。”高颖记得,老师王永炎在《重始源,守正创新奋力中医中药学科建设》一文中曾经这样阐述中医思维对于中医药科研的重要意义。

在高颖的中医道路上,中医思维也成为指引科研之路的明灯。在临床中,高颖非常关注患者的证候。比如,同样是偏头痛的患者,有人表现出时轻时重、容易疲乏的特点,有人表现出头部胀痛而兼有心烦易怒、目赤口苦,这是因为气血亏虚与肝阳上亢所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再比如,中风的患者在不同的阶段证候也不尽相同。

“证候不仅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它的准确性也是影响辨证论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推进证候规范化,成为高颖团队努力的方向。

高颖带领团队积极推进中医标准化工作,在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借鉴计量医学、诊断性试验、心理测量学等方法,将中医专家经验共识与数据挖掘方法有机结合,研制出具有中医内涵的新一代中风病证候诊断与评价标准,制定的《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已在行业内试行,用于临床研究并指导辨证用药。

此外,高颖团队还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开展了中风病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规范化研究与评价、中风病社区适宜康复技术的转化研究等,建立了以病证结合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案的优化与评价方法,形成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的技术规范及指南实施的评价方法。以推进中医真实世界研究为目的,建立了结构化的具有中西医内涵的中风病中医药注册登记平台,并在临床研究基地和脑病专科推广应用。

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医脑病学科的研究能力,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成立,高颖担任院长。研究院整合大学与附属医院的优势资源,发挥中医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中医药在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疗效。同时建立起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枢纽,构筑中医学与转化医学研究的创新平台,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中医脑病研究院的成立表明,中医学开始聚焦脑重大疾病防治,从此踏上中医脑病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征程。近年来,团队主要针对中医药优势病种及疑难病优势环节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获得高质量临床证据;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中医专科医疗大数据平台;构建体制化、机制化的中医基础转化以及成果转化推广体系等。”高颖说。

中医思维培育后学

“遵循规律”让学科人才生生不息

“学科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两个人,要让更多的年轻大夫成长起来。中医人才的培养,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高颖十分注重对学生们中医思维的培养。

高颖的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执行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常静玲也深受老师和前辈们的中医思维影响。

常静玲说:“在跟诊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老师的诊治经验、遣方用药的思路,通过参名师、悟妙道、早临床、反复临床,才能逐步领悟到临症背后的中医辨证思路、内科诊治思维及其理论内涵,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一个‘悟’字。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过程,是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不断建立中医自信的过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副研究员赖新星在跟随高颖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中医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在高颖的支持下,他在硕博连读期间被派往美国塔夫茨医学中心学习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博士毕业后又前往清华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探索人工智能、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脑病的交叉创新。

“跨学科研究往往会带来思维的激烈碰撞,同时也充满艰辛与挑战。但研究的根本是坚持中医思维。”赖新星回忆,2014年初,在自己即将出国学习之际,老师高颖对自己叮嘱了三句话,一不能忘本,二要善假于物,三要可持续。

“当时我还未能完全理解,后来逐渐领悟到其中的深意。不能忘本是指勿忘中医之根本,即中医原创思维;善假于物是指充分借用现代科技前沿技术,挖掘中医药这座伟大宝库;可持续则提醒我不要着眼于‘短平快’之类的研究成果,而是要锤炼真本领、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赖新星表示,因此,自己谨守中医思维,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为切入点,利用人工智能、网络药理学、多组学等技术,积极探索中风病关键证候与代表方药的复杂生物网络机制,取得了一些科研进步。

“在中医脑病学乃至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建设中,需要培养出能够将中医理论知识的基本功与中医经典的临证权变有机结合起来的优秀人才。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又要坚持随时随地弘扬中医药学的优势特色,走出一条传承创新之路。”高颖说。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